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古代高丽军事城池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代高丽军事城池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丽,兵力有余为何还失败?

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丽,兵力有余为何还失败?

虽唐太宗没杨广那么做死,阴谋重重,背后牵扯不断,但因辽西走廊,东北气候,朝鲜北部山川众多,险要。

高句丽又在东北经营数百年,坚城无数,大隋三征高丽惨败留下无数百姓,军队俘虏,粮草,军需,装备,气候已成,连胜中原,心气高张

古代高丽军事城池,古代高丽军事城池叫什么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,还有唐太宗已老,离死不选,东征更多为考验太子,选择继承人,否则其也不用亲征,派一大将即可,

以及其也犯不了不少错,粮草运输困难,后方不稳吐蕃崛起入侵,否则不用文成和亲入藏稳定……

种种原因,其能收回东北,将高句丽赶出鸭绿江就不错了。

古代高丽军事城池,古代高丽军事城池叫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看看中国历代都没完全征服朝鲜,就连唐灭高句丽也是用百年,最终还靠合纵连横,用海军勾结百济新罗才最取胜,就连这也最终失去,为他人做嫁衣,可见其难,如此也正常


首先必须说明,所谓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,是李世民自己的看法,因为其原战略目的,是彻底消灭高句丽,但未能达到预期意图。

那么客观来讲,这是一场胜仗。

古代高丽军事城池,古代高丽军事城池叫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第一,李世民出动军队时,没有广征兵丁,而是选择愿意建功立业者。所以李世民的出征规模远远小于隋炀帝,但军心稳固、国内民心不乱,成就却远远大于隋炀帝。

这里重点要说军心稳固到什么地步,很多战士自己准备军备来参军,而且不求封赏,只求能参加这一仗。

第二,此次讨伐极大消灭了高句丽军的有生力量,而且唐军将领无论民族是汉是突厥,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及英勇,加上唐太宗体恤下属,更令士气大振。高句丽军几次交锋,都是惨败,丢失了盖牟、建安、卑沙等多座军事要镇,辽东地区大片土地被收复。

第三,高句丽主力部队在这场大战中损失殆尽,唐军取得首级是四万多,但高句丽实质损失部队远远超过这个数字,一支十五万人的主力军在其中一场战斗中完全丧失了战斗力。而唐军整个战争的损失是不到两千。另外有七万高句丽民众被迁移入***控制区。

第四,辽东是高句丽的战略要地和重要经济支撑点,失去了辽东等于高句丽元气大伤,再难翻盘!

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,高句丽并不等同于高丽,它起源于朝鲜半岛,但趁魏晋乱世,逐渐占领辽东,隋唐对高句丽之战主要是为收复辽东。在中国史书中,高句丽是被视为中国少数民族***的。

从这层意义看,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已经完成了隋炀帝未能做到的成就。

后来在攻打安市城时,因为攻坚不容易,加上气候原因与后勤原因,李世民体恤军队才从容撤军,敌不敢追。而且李世民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从未受伤。

谢谢邀请啊!

唐太宗李世民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其实有两次,分别是贞观十九年(645年)的第一次和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的第二次。

而被很多人说成是失败的,是第一次。而唐太宗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军事行动,从战略角度上来说,只能说没能完全达到目标,而在战术层面则是辉煌的胜利。

此战,唐太宗“凡征高丽(高句丽),拔玄菟、横山、盖牟、磨米、辽东、白岩、卑沙、麦谷、银山、后黄十城,徙辽、盖、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。新城、建安、驻跸三大战,斩首四万馀”(《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八》);“六月丙辰,师至安市城。丁巳,高丽别将高延寿、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,以拒王师。李勣率兵奋击,上自高峰引军临之,高丽大溃,杀获不可胜纪。”(《旧唐书·太宗本纪》,此战唐军斩首两万余,俘获三万六千八百人,还坑杀了其中三千三百名靺鞨人)“获马牛十万,明光铠万领。高丽震骇,后黄、银二城自拔去,数百里无舍烟”《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》。

而唐军的损失为“战士死者几二千人”。也就是说,唐太宗对高句丽军队的战场损失比是1:20!可以说,虽然李世民没达到的是凭此一战灭亡高句丽,但战场上真的是放无双一样的存在。

那为什么唐太宗在战场上打得那么漂亮,却还没达到征服高句丽的战略目的呢?这个古人已经有过总结了,“上以辽左早寒,草枯水冻,士马难久留,且粮食将尽,癸未,敕班师。”《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八》。

白话文处理一下,就是天寒地冻,人马待不住了,而且后勤出现问题,所以只能退兵。具体解释下,高句丽地处偏东北亚地区,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,所以夏降水比其他北方地区大的多。而且通往高句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上都是沼泽。唐人记载,辽河下游有“辽泽泥潦,车马不通”,“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”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高丽军事城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高丽军事城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