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古代军事单位划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军事单位划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古时候的军事组织机构叫什么?
秦朝:体制尚未完备,调动50人以上的军事行动都得由皇帝亲自授权.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,掌武事,备皇帝顾问,但不行军令之权。
汉朝:类似秦朝,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,掌武事,备阜帝顾问,但不行军令之权。
宋朝: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,掌 管军政、军令,制定战略决策等事。正副长官为枢密使、枢密副使,或称知枢密院事,同知枢密院事。一般由文官担任,依次宰相,却与 宰相对持文武二柄。
元朝:皇帝以下,设枢密院,专掌军政,为最高统军机构.要职多由蒙古,色目贵族担任.
明朝:中央设大都督府,做为全国的最高军事机关,统领全国各都指挥使司.(都指挥司是省一级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).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分大都督府为中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军都督府。
清朝:名义上兵部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,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。雍正时设军机处,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,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办理.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兵部改为陆军部,始有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,后又增设海军部,但军机处的权力仍重。到宣统三年(1911),改责任内阁,另设军咨府,以秉承诏命,襄赞军谋,军机处遂废。
古时候的军事组织机构叫枢密院
枢密院,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,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,唐始设枢密使,掌文书,以宦官任之。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,分掌军政。宋设枢密院与“中书”分掌军政大权,号称“二府”。
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。元代,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、边地防务、并兼禁军。明代,朱元璋废之,改设大都督府统军。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,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。
我国古代的军队的军衔是什么?不同级别各管多少人?
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。秦汉时期,官员的等级称“石”。魏晋以后,官员的等级称“品”,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(每品分正、从两级)。唐宋时期,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。隋唐以后,在品之外还设有“武阶”。阶数多少各朝不等,多者45阶,少则18阶,每阶均有等级称号,如骠骑大将军、昭武校尉、陪戎副尉等。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,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,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。清朝末年,清***参仿西方军事制度,实行营制改革。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,历时6年多,逐步地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,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。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6等18级: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、将军、正都统,第二级为副都统,第***为协都统;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,第二级为副参领,第***为协参领;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,第二级为副军校,第***为协军校;额外军官一级;军士分上士、中士、下士3级;兵分正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3级。辛亥革命后,1912年1月,中华民国临时***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6级:上等军官称将军,中等军官称都尉,初等军官称军校,每等分大、左、右3级;额外官佐1级;军士分上士、中士、下士3级;兵分上等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3级。清***从1904年开始,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,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。1904年12月,清***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《另定新军官制事宜》,建议“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,旁***各国军营之规章”,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,取代旧的官阶制度,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,军官“区为三等,析为九级”。 1905年3月,练兵处、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。8月,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、条件、程序和要求。12月经清***批准,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,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: 上等第一级,正都统; 上等第二级,副都统; 上等第***,协都统; 中等第一级,正参领; 中等第二级,副参领; 中等第***,协参领; 次等第一级,正军校; 次等第二级,副军校; 次等第***,协军校;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军事单位划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军事单位划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